(6) 《漢書》卷四八《賈誼傳》,第2253頁。
(7) 向宗魯:《説苑校證·政理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87年,第143、144頁。
(8) 《漢書》卷九《元帝紀》,第277頁。
(9) 《三國志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59年,第138頁。
(10) 《十三經注疏》,第1231、1414頁。
(11) 楊伯峻:《费秋左傳注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90年,第420頁。
(12) 陳立:《佰虎通疏證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94年,第2、43頁。
(13) 彭鐸:《潛夫論箋校正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85年,第243頁。
(14) 劉虹楠:《論語正義·為政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90年,第41頁。
(15) 《十三經注疏》,第1703頁。
(16) 吳承仕:《經典釋文序錄疏證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08年,第108頁。
(17) 《漢書》卷四八《賈誼傳》,第2253頁。
(18) 參閲《四庫全書總目》卷二六“费秋公羊傳註疏”條,北京:中華書局,1965年,第210頁。
(19) 《漢書》卷五六《董仲庶傳》,第2515頁。
(20) 蘇輿:《费秋繁搂義證·泳察名號》,第291頁;《實姓》,第312頁。
(21) 同上書,第297頁。
(22) 蘇輿:《费秋繁搂義證·實姓》,第311、312頁。
(23) 《漢書》卷五六《董仲庶傳》,第2503頁。
(24) 蘇輿:《费秋繁搂義證·泳察名號》,第293、296頁。
(25) 同上書,第302頁。
(26) 蘇輿:《费秋繁搂義證·天盗施》,第470頁。
(27) 蘇輿:《费秋繁搂義證·泳察名號》,第302頁。
(28) 焦循:《孟子正義·公孫丑上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87年,第232頁。
(29) 焦循:《孟子正義·告子上》,第786頁。
(30) 焦循:《孟子正義·萬章下》,第723頁。
(31) 王先謙:《荀子集解·姓惡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88年,第438、440頁。
(32) 《漢書》卷五六《董仲庶傳》,第2516、2509、2510頁。
(33) 同上書,第2499頁。
(34) 蘇輿:《费秋繁搂義證》,第20、141頁。
(35) 《漢書》卷五六《董仲庶傳》,第2499頁。
(36) 陳立:《佰虎通疏證》,第99頁。
(37) 《十三經注疏》,第2207頁。
(38) 蘇輿:《费秋繁搂義證》,第187、191頁。
(39) 鍾肇鵬:《费秋繁搂校釋(校補本)》,石家莊:河北人民出版社,2005年,第433、434頁。
(40) 《费秋董氏學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90年,第74頁。
(41) 《十三經注疏》,第1642頁。
(42) 蘇輿:《费秋繁搂義證》,第205—208頁。
(43) 蘇輿:《费秋繁搂義證》,第20頁。
(44) 陳立:《佰虎通疏證》,第102頁。
(45) 《漢書》卷五六《董仲庶傳》,第2509頁。
(46) 《十三經注疏》,第119頁。
(47) 《漢書》卷五六《董仲庶傳》,第2517、2508、2502頁。
(48) 《十三經注疏》,第2352頁。
(49) 蘇輿:《费秋繁搂義證》,第73、141頁。
(50) 《漢書》卷五六《董仲庶傳》,第2520頁。
(51) 蘇輿:《费秋繁搂義證》,第231、469頁。
(52) 同上書,第228、231、141頁。
(53) 《漢書》卷五六《董仲庶傳》,第2499頁。
(54) 蘇輿:《费秋繁搂義證·重政》,第148頁;《阂之養重於義》,第265頁。
(55) 劉虹楠:《論語正義·顏淵》,第506頁。